2025年上半年,我国肉牛出栏量首次突破2200万头大关,同比增长2.9%,延续了增长态势。然而,随着肉牛饲养量的快速增加配资吧官网网站,不少乡村畜禽粪污量激增。记者走访部分肉牛养殖大县发现,一些村屯路边、壕沟、林带、农田、荒地成为畜禽粪污倾倒点,难以处理的畜禽粪污不仅污染环境,还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困扰。
在某肉牛饲养量达70万头的养殖大县,大量牛粪堆放在村路两边、田间地头。当地村民表示,一到夏天味道很大,难闻也没办法,牛粪没地方处理。另一个养殖大县的情况也类似,牛粪和生活垃圾混杂着堆放在偏僻的村路上,行人无处落脚,粪污距离村民的房屋仅百米左右。过去,附近的水塘承包给村民养鱼,现在已被粪污污染。
东北一些养殖大县中,肉牛主要养殖在农民的庭院中,壕沟、林带、农田、荒地成为粪污倾倒点。养殖户表示,一头牛一年可产生五六吨粪污,处理牛粪已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。随意堆放的牛粪对环境有影响,粪污未经发酵而长时间堆在地上,污水会直接渗透至地下。近年来,村级关于粪污影响人居环境的投诉明显增加。
农村缺乏回收利用渠道是牛粪“围村”的主要原因。一些村干部表示,上级部门要求村里清理牛粪,还不定期检查,但由于缺少利用出口,村里只能想办法应付。有些村子虽然搭建了粪污收集点,但未得到有效利用,成了摆设。一处村屯的畜禽粪污收集点设施齐全,却仅收集很少量的牛粪。不远处,空地上挖了一个大坑,大坑周围全是粪污。村民介绍,不少养殖户直接将牛粪倒在大坑里。村党支部书记解释,全村近2000头肉牛,每年产生数千吨牛粪。目前建的畜禽粪污集中收集点空间小,并不实用,几天就堆满了,堆满后还难以处理和运走。此前收集点堆满牛粪后,村里花了好大力气才运走,后面干脆不再往收集点堆放。有村干部说:“牛粪倾倒在明显位置,执法部门发现后会追责。村民问我往哪倒,我也没招,只好默许大家往不易发现的地方倒。”
专家介绍,农村畜禽粪污处理难的现象在不少养殖大省都存在。处理牛粪等牲畜粪污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再还田利用,但目前面临多重挑战。县域畜禽粪污“收储运”体系运转不畅,某有机肥厂积压了2万多吨有机肥没有销路,已暂停从村里收集粪污。该县畜牧部门干部表示,全县几家有机肥厂的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基本能够覆盖产生的粪污量,但企业产品销路不好,粪污的收集、储存、运输体系运行不畅,部分畜禽粪污只能靠乡村自己想办法处理。
乡村就近堆沤还田的积极性不高,尽管畜禽粪污堆沤发酵还田技术已较成熟,但因投入大,推广应用较难。某产粮大市种粮大户老潘将周边村屯6000立方米的畜禽粪污收集后堆沤发酵,花费3.6万元购买扬粪机,粪污运输成本达1.5万元,再加上粪肥的倒堆、还田,每个环节都需要支付不小的成本。另一个产粮大县的种粮大户老常在地头堆沤发酵粪肥多年,每年春耕前,他在每公顷玉米地还田25立方米粪肥,但他算了一下,每公顷粪肥还田成本在800元左右,大部分村民不愿意投入。
就近发酵还田的标准和机制不完善,要想实现乡村就近粪污发酵还田,需要有一块符合政策要求的地块,配套技术指导,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机制和标准,还要利用政策支持调动村民积极性。有村党支部书记表示,面对诸多堵点难点,如果不拿出具体办法和举措组织大家干,这事就落实不下去。
专家表示,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发酵后就近还田,在增加土壤肥力、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有账可算。老常经过多年实践计算,每公顷土地实施25立方米粪肥还田,可少施化肥600斤,节约成本1100元,玉米增产1000多斤,综合效益增加1000多元。基层环保干部介绍,乡村畜禽粪污堆沤并不难,只要让堆沤点远离居住区,在地面铺上防漏水的地膜,无需做地面硬化,基本也能达到环保要求。近年来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,但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专家建议,政府应在村屯粪污堆沤点建设、粪肥发酵与还田等环节给予乡镇支持和指导,因地制宜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利用。整合部分涉农资金,调动基层积极性也很重要。有种粮大户希望,在堆沤点建设、扬粪机采购、粪肥还田等环节获得更多政策倾斜,将土壤改良、黑土地保护等项目与实施粪肥还田工作结合起来配资吧官网网站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此外,还应完善相关法规和村规民约,做好资源利用的宣传和引导,让“变粪为宝”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